路的尽头再向前一步,走别人没走过的路,就是地大人的“基因”。在新落成的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校史馆,将这种基因归纳为八个字:国家需要,地质先行。
栉风沐雨,薪火相传。今天,中国地质大学迎来七十周年校庆。70年前,在北京地质学院(中国地质大学前身)首届开学典礼上,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致辞中说,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,你们就是“动地”的勇士。
昨日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以“宜居地球: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”为主题,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。论坛上,与会专家共同发布《武汉共识:新地学教育倡议》,向全球地学研究人士发出倡议:构建宜居地球刻不容缓,发展全新地学教育刻不容缓。
面向国家需要,地质人拓荒先行;建设宜居地球,地大人责无旁贷。
■ 愿为中国永不止息地“推石头上山”
2022年10月26日,浙江长兴煤山“金钉子”剖面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,而将这枚“金钉子”钉在中国的,正是“全国最美教师”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。
“像动植物学家钻进深山密林考察新的物种一样,古生物学家也可以搬一个板凳在一个地方坐上一天,分辨化石里的物种。”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,殷鸿福及其团队就在石头里寻找蛛丝马迹,通过古生物来确定地质年代。将传统古生物学与地球历史环境联系起来,殷鸿福开创了一门系统科学“古生物地质学”。
1985年,为寻找“金钉子”,50岁的殷鸿福带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,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中,一条腿粉碎性骨折,五分之一的骨头没有了。经过一年多的医治和锻炼,他又穿行在崇山峻岭中。
1986年,殷鸿福根据实地考察推翻了近百年来确定的化石标准,提出将我国浙江煤山剖面作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。2001年2月,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认殷鸿福的提议。这颗“金钉子”被誉为“中国地层学在国际上打的响亮一枪”。
如今,殷鸿福的弟子谢树成院士接棒研究,他重点抢攻地质微生物领域,带领团队依靠独特分子式和同位素水平进行探索,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,中国因而被国际著名学者誉为“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”。
自况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永不停息推着石头上山,殷鸿福说:“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立下的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、为祖国服务的诺言。”
■ 在月球上“抓了一大把土”回来
2022年9月,黄俊教授团队发现在月球表面的真空条件下,月壤的热导率极低;7月,佘振兵和汪在聪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,仅仅消耗极少量样品,就能同时测定出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粒度和矿物组成;5月,在对嫦娥五号玄武岩来源进行溯源分析时,博士钱煜奇所在团队新发现了一条月溪,并得到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认可,将其命名为“卢维尔月溪”……
嫦娥五号在月球上“抓了一大把土”回来,让地大人对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演化历史不断产生新知。
“嫦娥之父”、1956届校友欧阳自远,这位完成由“地”向“天”的转变的科学家,把中国人的航天探月梦想变成现实。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,欧阳自远见证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全过程。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,欧阳自远说:“我有一个要求,中国的每一次月球探测,都要有几项别人没有做过的创新性的重大科学探测任务。”
心无界,境自远。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党委书记黄晓玫回顾70年发展历程时表示: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地大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,不断向深海、深地、深时、深空的核心技术难题发起挑战。”
■ 登顶珠峰,只是人生新的起点
2022年4月30日上午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陈刚与儿子陈李昊成功登上海拔8848.86米的珠穆朗玛峰,父子携手站上地球之巅。
自2012年起,陈刚三次攀登珠峰,2020年作为测量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中尼珠峰高程测量这一国家任务。
他的儿子陈李昊则是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大二学生,他也是我国登山史上成功登顶珠峰的最年轻的一位在校大学生。
10年前的2012年5月19日上午8时16分,作为唯一的女性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在校女大学生陈晨与其他三名队友共同登上珠峰,成为我国首位问鼎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。
攀登珠峰,是地大人特殊的“璀璨光荣之路”。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,中国地质大学为国家培养了7000多名登山人才,撑起了中国登山界的一半。
登顶后,陈晨说:“人的一生要遇见很多座山,有高有低,但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——攀登,再攀登。”
在勇攀珠峰精神鼓励下勇往直前,不断攀上事业和人生的新高峰,攀登精神是地大人精神谱系的耀眼硬核。
11月5日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校史馆开馆。这座名为“四方印”的建筑里,一张张照片,一件件藏品,将地大人70年奋斗的光辉岁月徐徐展开。在“艰苦朴素、求真务实”校训下,一群师生铜像引人注目。他们身着冲锋衣,手拿地图、铁锤、探测器等勘探设备,脸上洋溢着“发现宝藏”的欣喜。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表示,70年来,地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中国、胸怀天下的青年人才,未来,地大将继续努力,为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矢志奋斗,并进一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。